当前位置:上海添丁助孕公司 > 上海助孕包男孩 >

良价的至情至孝

发布时间:2023-10-14 21:55编辑:上海助孕包男孩

云中 卢俊舟 摄

浦阳江是东南三大江之一,《国语》卷二十载:“三江环之,民无所移,有吴则无越,有越则无吴。”三国的韦昭(204-273)注释:“三江,吴江、钱塘江、浦阳江。”可见其源远流长与地位之要。唐代的浦阳江流域与如今的浦阳江流域有别,穿越了浙江婺州的浦江、义乌,越州的诸暨、萧山、山阴,一度包括现在曹娥江的一部分,从而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浦阳江。

对唐代的浦阳江流域文化,笔者很有兴趣,部分研究成果在《唐诗之路话诸暨——诸暨唐诗三百首》(与余文军合著,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版)中有所反映。唐代的浦阳江流域出过不少人才,但真称得上“文化高山”的恐怕只有上游的骆宾王,中上游的慧忠国师和洞山良价,下游的贺知章;骆宾王是义乌人,慧忠和良价是诸暨人,萧山和绍兴都自称是贺知章的故里。

纵观这四座“文化高山”,骆宾王以《鹅》家喻户晓,因“讨武则天”的檄文载入史册;贺知章以《回乡偶书》名播文坛,因“金龟换酒”赢得文人的喝彩;慧忠国师是六祖禅师门下的五大宗主之一,道行高深,为唐玄宗、唐肃宗、唐代宗的佛学之师。他是经过册封的“国师”,学术界至今对慧忠承继“国师”这一历史称号。

上面的三位已足够耀眼,但还有更耀眼的,那就是良价。

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,唐代的中国文化影响世界,儒道佛已“三教合流”,中外文化交融形成了“禅”。禅宗将一切宗教的外衣剥掉,没有迷信,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。不懂禅,就不懂中国文化,这是中国文化的特别之处。

而在禅宗五家中,以北方临济宗和南方曹洞宗最为所重,流播中外一千多年,影响巨大。曹洞宗的创始人便是良价。

良价(807-869)是浙江诸暨五泄人,八岁便立志追求生命本原,探究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关系。后来,良价成为哲学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诗人、艺术家、教育家、堪舆家,他精通佛理,融通中外,承各家之说,与传禅的弟子曹山本寂一起汇成了曹洞宗。曹洞宗是佛教中国化的典范,不仅对历史和现实,还将对未来产生重要影响。作为“英雄创造时势,时势创造英雄”一类的人物,良价堪称一座仰之弥高的“文化昆仑”。

坦率地说,今人对良价的了解、研究与宣传,还远远不够。但伴随认知的深入,许多与良价有关的故事又浮出水面。不妨说说良价的至情至孝,他至情至孝的格局既发乎内心,又精诚所至。

良价八岁那年,被塾师和父母送入五泄禅寺,拜马祖道一法嗣灵默禅师学佛。二十一岁那年,他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具足戒,成为真正的僧人。按照佛门规矩,此时就要和家里断绝联系,与心爱的母亲永相分离,很难以传统的方式尽孝。想到这里,良价万千感慨,于是,他在离开五泄禅寺前,给母亲写了一封信,这便是非常有名的《辞北堂书》(“北堂”是古时子女对母亲的尊称)。

《辞北堂书》情深意长,文采飞扬:“伏闻诸佛出世,皆从父母而受身;万汇兴生,尽假天地而覆载。故非父母而不生,无天地而不长,尽沾养育之恩,俱受覆载之德。嗟夫!一切含识,万象形仪,皆属无常,未离生灭。虽则乳哺情至,养育恩深,若把世赂供资,终难报答,作血食侍养,安得久长?”

在坦陈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后,良价引经据典,作了“舍小家,为大家”的阐发:“故《孝经》云:‘虽日用三牲之养,犹不孝也。’相牵沉没,永入轮回。欲报罔极深恩,莫若出家功德。载生死之爱河,越烦恼之苦海,报千生之父母,答万劫之慈亲。三有四恩,无不报矣。故经云:‘一子出家,九族生天。’”

继而,他向母亲表明割爱辞亲,“化俗情,成大道”的心迹:“良价舍今世之身命,誓不还家;将永劫之根尘,顿明般若。伏惟父母心开喜舍,意莫攀缘,学净饭之国王,效摩耶之圣后,他时异日,佛会相逢。此日今时,且相离别,良非遽违甘旨,盖时不待之。故云: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时度此身。伏冀尊怀,莫相寄忆。”

人类的一切感情中,最难割舍的是父母亲情;人类的一切义务中,最应承担的是赡养父母的责任。“百行孝为先”为中国传统伦理观念所公认,但良价的“行孝”是为了“载生死之爱河,越烦恼之苦海,报千生之父母”。

言明心迹、列明根由后,良价再次恳求母亲能理解自己的选择,并作诗颂两首附于信后,诗云:

附颂一

未了心源度数春,

翻嗟浮世谩逡巡。

几人得道空门里,

独我淹留在世尘。

谨具尺书辞眷爱,

愿明大法报慈亲。

不须洒泪频相忆,

譬似当初无我身。

附颂二

岩下白云常作伴,

峰前碧障以为邻。

免干世上名与利,

永别人间爱与憎。

祖意直教言下晓,

玄微须透句中真。

合门亲戚要相见,

直待当来证果因。

显然,这两首诗既是平白如话的山水诗,又是禅意氤氲的抒怀诗。良价的决心非常坚定,但内心世界又极其悲凉;一个悲情的世界,一种负重的解脱,矛盾与对立充斥其间。这就是良价禅诗的魅力所在。

当良价的母亲接到信,百般滋味涌上心头。尽管她对良价的选择早有心理准备,但真接到如此决绝的信,母爱喷薄而出,她给儿子回信:“吾与汝夙有因缘,始结母子恩爱情分。自从怀孕,常祷神佛:愿生男儿!胞胎月满,性命丝悬。得遂愿心,如珠宝惜。粪秽不嫌于臭恶,乳哺不倦于辛勤。稍自成人,遂令习学。或暂逾时不归,便作倚门之望。来书坚要出家,父亡母老,兄薄弟寒,吾何依赖?子有抛娘之意,娘无舍子之心。一自汝住他方,日夜常洒悲泪。苦哉!苦哉!今既誓不还乡,即得从汝志,不敢望汝如王祥卧冰、丁兰刻木,但如目连尊者,度我下脱沉沦,上登佛果。如其不然,幽谴有在,切宜体悉!”

信中的“子有抛娘之意,娘无舍子之心。一自汝住他方,日夜常洒悲泪”,有血脉亲情,有不舍牵挂,可见母亲对儿子的万般不舍。而“王祥卧冰”“丁兰刻木”“目连尊者”是运用俗界的经典,来表明母亲的内心不再有如此奢望。

这是母子感情互动的非凡书信,气象豁达而大度。由此,我们可以窥见当时诸暨地域文化之深厚,还有平民百姓的通情达理。

从时间上考量,良价母子的诗文作于良价二十一岁受具足戒、离开五泄之时,在唐太和二年(828)左右。

十年后,良价修炼成高僧,虽已超尘脱俗,但牵肠挂肚依旧,不过心境已平和许多。他再次给母亲写信,史称《后寄北堂书》:“良价自离甘旨,杖锡南游,星霜已换于十秋,岐路俄经于万里。伏惟娘子收心慕道,摄意归空,休怀离别之情,莫作倚门之望。家中家事,但且随时,转有转多,日增烦恼。阿兄勤行孝顺,须求冰里之鱼;小弟竭力奉承,亦泣霜中之笋。夫人居世上,修己行孝,以合天心。僧有空门,慕道参禅,而报慈德。今则千山万水,杳隔二途。一纸八行,聊伸寸意。”

这封信主要汇报了他南游十年的心得,继续劝慰母亲不要再想念,他始终以“慕道参禅,而报慈恩”。兄弟可代己尽孝,而自己与家乡诸暨、与尘世俗界“千山万水,杳隔二途”。从“杖锡南游”和“星霜十秋”来看,这封信当是良价在江西、湖南修行时写的。

良价作诗颂一首附于信后,诗云:

不求名利不求儒,

愿乐空门舍俗徒。

烦恼尽时愁火灭,

恩情断处爱河枯。

六根戒定香风引,

一念无生慧力扶。

为报北堂休怅望,

譬如死了譬如无。

唐朝之前,几乎不见高僧牵挂俗情的诗文,良价的家书诗信无疑是十分宝贵的史料。良价母子的诗文文辞精当,诗意盎然,娘慈子孝,禅意满满,已载入中国文学的史册,成为永恒的经典。

千年以后,日本《中国禅学思想史》的作者忽滑谷快天感叹道:“每读《洞山录》至此,不觉泫然泪下。”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这是人性的真实流露,动容者何止“快天”!

《洞山悟本禅师语录》、《祖堂集》、《宋高僧传》、《景德传灯录》、《五灯会元》、《中国曹洞宗通史》(毛宗贤著)、《远去归来的昨天》(陈侃章著)